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中共宜昌市委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

三峡日报  2016-01-21 09:27

[摘要] 围绕这一目标,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建议。

宜昌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召开 黄楚平致辞

//news.yc.fang.com/2016-01-21/19258619.htm

(2015年12月31日中共宜昌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

中共宜昌市委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综合分析全市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任务,提出“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城市50强(“两个率先、两个进位”),为“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打下决定性基础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宜昌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的形势和机遇

(一)宜昌具备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的坚实基础。“十二五”时期是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谋篇布局、立本开新的重要时期。市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总目标,牢记“四个不负”,践行“三维纲要”,坚持“四个一流”,解放思想,敢做善成,稳神定气,奋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好于全省、领先中部沿江,“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即将胜利实现,全市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迈上了大台阶。宜昌战略地位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发展定位进入国家、省级战略,省委省政府倾力尽力竭力全力支持宜昌,省官治市高位推进,强大的发展气场引领全市逆势竞进、弯道超越。经济实力跨越提升,经济总量有望达到3500亿元,在中部地区同等城市前进1位、跃居第2,在百强城市前进16位、跃居第57,成为全省第二大城市。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绿色发展之路,城市绿色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四大平台”加快建设,宜昌高新区由11.2平方公里拓展到325平方公里,宜昌新区220平方公里骨架基本形成,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近200平方公里;旧城改造和城市整理深入推进,雅、朴、净、畅、宁的城市品位更加彰显;城市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发展活力持续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突破千亿;城区经济、县域经济竞相发展,宜都进入百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森林覆盖率全省市州;在全省率先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市场主体准入“三证合一”、投融资“组合拳”改革等在全省推广;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高;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前列,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等20多个“国”字号试点示范取得重要进展,理念带动、创新驱动、实干推动“三动”引擎全面形成。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在全省率先进入并以优异成绩蝉联文明城市,以全省第1、内地第2、大中华区第5蝉联“中国十佳食品安全城市”,荣获中国十佳质量魅力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等。民生福祉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创建、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等重大民生工程成效显著,财政民生支出每年增长20%以上,全市小康指数2014年达到87.97%,居全省第2,预计2015年将超过90%,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平安宜昌和法治宜昌建设深入推进,荣获综治高奖“长安杯”。党的建设成效明显,党风政风和政治生态日益优化。回顾“十二五”,是全市发展速度快、发展质效好、城乡面貌变化大、群众获得实惠多、体制机制创新优的时期之一,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宜昌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面临的黄金机遇。“十三五”时期,宜昌仍然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省“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深入推进,始终保持“高于、中部靠前”的良好发展态势,综合实力迈入梯队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利于我们分享整体良好环境,利用各方面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把黄金机遇期转化为黄金发展期。宜昌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正在加快形成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在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国家正在加快推进“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崛起、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精准脱贫等重大战略,省委省政府正在加快实施“一主两副多极”战略,这些国家省级重大战略红利将全面惠及宜昌,全市面临的战略机遇叠加集聚,战略优势更加明显;宜昌正在抓紧谋划实施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新欧”和“宜蒙欧”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三峡经济枢纽新区、三峡城市群等重大战略,新的发展平台、新的竞争优势正在加快形成,有利于我们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动力,争先进位,力争上游,实现新的更大作为。

同时必须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宏观发展环境不确定、不可预期因素增多,我们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仍然复杂多变。各地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我们加快培育和提升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任务紧迫。从宜昌自身来看,发展不够依然是大的实际,城市综合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相比还不够,特别是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创新能力与转型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够,特别是企业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待进一步提高;发展格局与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够,特别是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民生福祉与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够,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水平不高、配置不均,贫困人口数量较多;作风建设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相比还不够,特别是少数党员干部执行力、创新力不够,不敢作为不善作为不勤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突出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敢为善为勤为,奋力缩差培优、赶超跨越。

(三)宜昌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必须厚植发展优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发展目标,全市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厚植新优势。必须厚植速度优势,坚持以高于全省一到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加快发展,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升;必须厚植质量优势,全面实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力;必须厚植绿色优势,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必须厚植平台优势,充分发挥宜昌独特的综合枢纽地位,着力打造战略平台、合作平台、建设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必须厚植创新优势,全面深化改革,力推创新创造,释放发展动能,增添发展活力;必须厚植精神优势,全面提升精神区位,以精神高地打造发展高地。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宜昌发展基础坚实,机遇难得,大有可为。全市上下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抢抓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奋力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宜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十三五”时期宜昌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宜昌实施,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把握“三维纲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绿色繁荣、开放先导、依法治市、共建共享战略,秉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以质为帅、量质兼取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实力宜昌、生态宜昌、智慧宜昌、活力宜昌、法治宜昌、幸福宜昌,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确保“十三五”时期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精准脱贫,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城市50强,为建成“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打下决定性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宜昌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全球全省不同视角审视,“十三五”宜昌发展要紧紧围绕“135”战略体系来布局和推进:1个总体定位是“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现代化特大城市;3个功能定位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5个特色定位是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长江流域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城市、世界水电旅游名城。

(三)“十三五”时期宜昌发展的目标任务。围绕“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目标,全市“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城市综合实力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城市50强。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不断提高在全省“三个三分之一”格局中的份额,进入中西部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进入城市50强,进入同等城市“梯队”。城市规模加速拓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产业集聚功能、综合服务功能、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区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国家创新创业示范城市。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十二五”末基础上翻一番。高质量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更加合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迸发新活力。教育现代化取得实质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在全省率先实现精准脱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健康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国家食品安全城市。

——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在全省领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精神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宜昌文化品牌更加响亮,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迈入文化强市行列。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在位次进一步提升,建成全省“文明城市群”。

——美丽宜昌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主体功能区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生态安全屏障区功能得到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基本普及。水、大气、土壤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得到有效治理,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城市和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地方治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智慧宜昌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区域性智慧之都。科学立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共同推进,实现社会治理制度化、智能化、法治化,建成同等城市依法治市示范区。

三、坚持创新发展,着力培育转型发展新动力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深度对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以培育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等“十大千亿”产业为重点,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融合发展、集聚发展,构建顺应发展趋势、体现宜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

更加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量质兼取、质效同升,加快提升工业经济规模和水平,力争全市工业总产值在“十二五”末基础上实现翻番,强力打造“万亿工业”。加快推进产业强基工程。以宜昌高新区为龙头,深度对接国家、省产业发展规划,壮大精细化工、食品饮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支产业;突破性发展新材料、绿色建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民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改造提升电力能源、纺织、冶金等传统产业。大力度谋划推进宜昌国家“磁谷”、三峡区域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页岩气开发、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支持企业加快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加快推进制造提升工程。实施“宜昌制造2025”行动计划,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协同制造,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工程。强化产业发展引导扶持,强力招商引资,推进企业战略合作和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甚至全球影响力的行业领军企业,打造一批创新性、关联性、带动性强的千亿级百亿级园区,建设一批全球领先的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突破性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实施服务业提速升级行动计划,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建成长江中上游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加快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加速。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新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各类金融企业,优化区域性金融环境,建设宜昌“金融街”、中央商务区(CBD),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智慧信息、商务会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总部楼宇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区域性生产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创新商业模式,推进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推动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提升宜人之城品牌为导向,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生命健康、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以医药集团为龙头,开展医养结合、移动养老等试点工作。推进旅游和文化、生态融合发展,着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商务旅游、教育旅游、农业旅游、养老旅游,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绿色生态、开放开发、融合共享”,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安全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次产业融合体系,建设具有宜昌特质的特色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活力农业、魅力农业,实现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产品加工产值“双倍增”,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聚焦发展柑橘、茶叶、畜牧产业,壮大发展蔬菜、水产、食用油产业,加快发展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产业,大力调优结构、降低成本、补齐短板,完善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特色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农业特色产业升级增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挖掘和完善农业的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全价值链,推进农业由内部循环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转变,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功能多样化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综合体和示范区,建设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推进精深加工现代化。培育一批在有重要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要素集聚、配套功能完善的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知名特色产业生产加工技术集成基地。推进经营主体现代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加强水利设施、基本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武陵山区鄂西片水系连通及水资源配置工程、长江干流宜昌段及支流综合整治等工程;大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高标准建设基本农田,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服务体系现代化。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深度推进农业与科技融合、农机与农艺融合,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大力推广生物育种、物联网等新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农商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农业设施化、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品牌化水平。

(二)加快推进发展动力转换。创新发展动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紧盯“需求侧”,加强“供给侧”,继续打造和发挥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作用,培育改革开放、创新创业、生态民生等发展新动力,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增强“三驾马车”拉动力。充分发挥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以现代产业、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生态环保、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为重点,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增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积极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进商品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消费朝着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升级。充分发挥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增强对外投资和扩大出口结合度,培育以技术、质量、标准、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开放合作新优势。

增强创新创业驱动力。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驱动发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动力支撑、众创空间发展倍增、双创主体培育引进、创新型产业孵育、财政金融创新助推、创新创业服务提升等工程,建设全域创新智谷和中西部区域性创新创业之都,打造全省创新创业高地。健全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切实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整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宜昌区域技术转移分中心建设,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培育创新创业主体。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加快龙头企业创新转型,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掌握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国内一流核心技术,以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发展;引进支持具有先进技术和管理优势的海归人员、具有实践经验的体制内人员和企业科技人员、具有创造力与激情的大学生等各类创业者创新创业。搭建创新创业载体。完善激励机制,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高新众创空间、求索众创中心、区域孵化联盟、孵化中心等创新工程,创建示范创客空间;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共育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共享政产学研发展成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研发平台,形成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强化创新创业保障。培育创新创业文化,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加大地方财税支持力度,强化金融服务支撑,做大做强三峡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创投基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创业投资,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优化创新创业服务环境,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更高要求、更高标准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

增强创新人才支撑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加快建设人才强市改革实验区,构筑区域性人才高地。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大项目,实施更加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培养和集聚一批具有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坚持人才以用为本,统筹本地现有各类人才整体开发,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四大平台”承载功能,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创新发展,建好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宜昌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和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建立“人才+项目+平台”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体系,制定实施人才发展公共服务政策,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更加优良的人才环境。

(三)加快推进智慧宜昌建设。积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发展大潮流、区域竞争大趋势、民生需求大期盼,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实施智慧宜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紧紧抓住智慧平台、智慧民生、智慧政务、智慧产业等核心要素,全面丰富提升智慧宜昌建设内涵,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和长江中上游智慧之都,抢占转型发展制高点。

打造智慧平台。深化完善顶层设计,制定体现国际水准、具有宜昌特色的智慧城市规划体系,加快推进智能网络、云服务、大数据、安全体系等基础工程,大力引进一批大企业大数据中心落户宜昌,建设惠民服务、政务效能、城市运营、社会治理等智慧平台。

打造智慧民生。深入推进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建设,大力推广智慧民生应用,以安全、便捷、惠民为重点,发挥农村光纤“户户通”和网格“四务通”先行优势,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民政、智慧食药、智慧城管、智慧就业、智慧社保、智慧旅游等惠民工程,构建智慧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

打造智慧政务。大力推进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促进基础平台、政务信息、业务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等资源整合共享,大力推进政府部门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优化提升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的智能办公,建设网上“一体化政府”,大幅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能,在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实现重大转变,实现全天候、无缝隙、人性化高效政务服务。

打造智慧产业。大力实施“互联网+”产业发展战略,依托“三峡云”,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创新,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加快生态智慧新城和信息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宜昌特色的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传媒、信息产业等智慧产业,培育智慧智能新业态新模式。

(四)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和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在乡镇(街道)开展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完善“大城管”综合管理和执法体制,优化城市执法体制,推动街道综合执法,优化提升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功能整合,深化城市精细化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围绕现代财政制度基本框架,全面深化财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改革市区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市区两级财力和事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预算编制体系,推进中期财政规划改革,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大力推行PPP模式,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科学举债机制。完善项目投资评审与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预算决算公开,提高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执行监督。科学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强化政府资产管理。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快培育金融市场主体,加大外资银行、性银行保险机构引进力度。完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金融对接机制,促进银政企有效合作。创新金融模式,鼓励开展股权融资、产业链融资、商业圈融资、企业群融资、商业保理、金融租赁、定向信托等融资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国有投资控股集团、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在宜发起或参与设立各种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金融机构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境内外证券市场(含新三板、四板)上市或挂牌。支持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保险业,引导保险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打造区域性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人民币结算中心。完善金融征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培育更具活力的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现由管企业、管人向管资产、管资本转变;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证券化进程,实现国有资本的大幅增值;深化企业内部人事、用工、分配制度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大力支持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重点在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支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用地、加强民营企业人才培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不高、要素制约增多、创新能力较弱等突出问题,促进全市民营经济整体规模持续壮大、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从传统农户分散经营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经营体系转变。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增速提质。积极争取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等改革试点。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和特惠金融,加强金融对农业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支持服务。深化水利和林业改革,建立健全用水权制度,开展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林权保护,实行严格的林地用途管制制度。深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作用。不断完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加大政策助农增收力度,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创业,拓宽农业外部增收渠道。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为农服务新体系。

四、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全面发展新优势

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重发展,加快军民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促进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将城市工作放在举足轻重位置,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发挥好城市“火车头”作用,全面推进空间规模产业、规划建设管理、改革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政府社会市民“五大统筹”,着力提高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宜居性和积极性,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建设发展更有内涵。

加快形成市域一体化城镇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设管理等多种因素,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实施城乡全域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坚持规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严肃性,拓展和构建“一主五副、一带四廊”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统筹推进中心城区、县城、重点镇建设,加快构建以宜昌中心城区为主中心,以秭归茅坪、长阳龙舟坪、当阳城区、枝江城区、宜都城区为副中心,以长江城镇聚合带和香溪河、沮漳河、清江、渔洋河四条城镇生态廊道为支撑的城市体系,形成特大、中等、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城镇、产业、交通、土地、生态等各项规划有机衔接,镇村布局、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文化保护等有效融合,城乡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促进市域一体化发展。

加快提升中心城区核心引领功能。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人文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把握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坚持城区空间拓展和城区功能提升并重,推进中心城区东拓西进、南展北联、新旧互动。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加强水电路气、通讯、人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商贸、娱乐、健康等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现代化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保、能源供给、信息网络和防灾应急体系。增强交通枢纽功能,加强“三路四港”、翻坝转运体系、“八线三环”高速骨架公路网、“两纵两横七联”铁路网主骨架等重大项目建设。融入湖北高铁“铁三角”建设,加快推进宜昌至襄阳高铁、汉宜铁路至郑万铁路连接线、宜昌至常德高速铁路建设。加快沪蓉高速宜昌横向联络线、宜昌轨道交通、中西部重要区域性三峡枢纽机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生态承载功能,以城市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城市开发建设,改造提升地下综合管网,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整合中心城区水资源,贯通长江与黄柏河、卷桥河、柏临河、运河、沙河等城内水系,打造“一江连四水”的城区高端流水生态廊道。深入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提升雅、朴、净、畅、宁的城市品位。增强产业带动功能。加快产城一体,以产业的蓬勃发展积蓄持续发展后劲、形成长远竞争力,推动综合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迈上新台阶。增强文化服务功能,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建好用好城市规划展览馆、博物馆、奥体中心、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力区、企业总部基地、文化活动中心、科学艺术中心、会展中心、职工服务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中心等功能性项目,建设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宜昌特色的地标建筑,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在中心城区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加快建设宜昌高新区,着力打造“环境优、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的一流高新区;加快建设宜昌新区,着力打造山水相融、产城共荣、低碳智慧、宜居宜业的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三峡枢纽港区,着力打造三峡翻坝中转港、西部出海港、工业输出港、国际旅游港;加快建设三峡旅游新区,着力打造三峡国家公园,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创新试验区。

加快健全新型城镇化建设机制。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创新土地、金融、产权、人口转移等制度,带动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顺畅流动。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有序放开中心城区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县城、乡镇落户限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让进城落户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大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城镇化。

(二)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按照“特大城市带动、区域统筹融合、城乡一体发展”总体思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经济布局一体化。统筹城区与县域、平原与山区协调共进、全面发展,形成“一带两圈九走廊”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沿江地区综合比较优势,积极引导优势产业向沿江集中,加快建设千亿产业、千亿园区和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建成沿江万亿经济走廊。根据主体功能分区,按照“东部引领西部、沿江带动腹地”、“东部宜业、西部宜绿”的发展思路,合理布局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共进。积极引导山区县市与沿江地区产业对接、项目对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飞地经济”,率先建成白洋飞地产业园区,推动三峡坝库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支持宜都巩固提升百强位次,支持夷陵、枝江、当阳等县市区在全省争先进位,力争有更多县市进入百强,更多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坚持城乡经济相融,立足城乡地方特质和特色优势,在中心城市、中小城镇以及农村地区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优势互补、互促互进。

基础设施一体化。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加大投入力度,促进交通、供水、供电、能源、通信、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从城镇向农村延伸,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分类实施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推动人口较为集中的农村中心社区、安置小区等发展集中式供水。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实施农村道路硬化工程,巩固提升村村通客车工程,建设更加安全便捷的一体化交通。

公共服务一体化。适应城乡居民需求,健全城乡教育、就业、社保、卫生、救助、住宅、文体、安全等“八位一体”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统一城乡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落实鼓励农村劳动力创业政策,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缩小城乡居民低生活保障水平的差距,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并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村级卫生室全覆盖。

(三)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发挥宜昌文化资源优势,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努力实现“文化小康”,建设文化强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百姓宣讲”活动,大力推动理论宣传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家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六进网络”、“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美宜昌人”等活动,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诚信建设,强化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注重通过法律和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价值取向。实施市民素质提升行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文明城市创建长效机制。坚持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发挥“工人先锋号”、“青年文明岗”、“巾帼示范岗”等传统品牌在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打造“好人之城”、“志愿之城”。坚持“全域创建、全民创建、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打造具有完善公共服务、高尚道德风气、先进文化品质、和谐社会秩序、良好生态环境的“文明城市群”,力争有更多的县市区进入全省文明城市、文明县城。

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繁荣发展宜昌文艺,大力实施文化精品生产战略,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产业,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擦亮提升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嫘祖文化、巴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以及“中国诗歌之城”、“中国钢琴之城”、“读书之城”等一批具有国家水准、富有宜昌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建设特色鲜明、功能先进的文化设施,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统筹办好重大文化惠民活动,加快建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文化记忆工程,健全文物保护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

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坚持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进一步唱好宜昌好声音,展示宜昌新形象。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坚持依法管网治网,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健全重大舆情引导机制,净化网络环境。

(四)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形成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打造重要的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基地,实现国防工业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有效融合。培育壮大军民融合市场主体,加强与军工集团合作对接,鼓励本地企业“民参军”,推动军工企业“军参民”,促进军地企业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着力培育民用航空航天、江河海洋工程装备、气化长江装备、安防及节能环保、磁电子等百亿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搭建军民科技资源共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军民融合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平台,打造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大力弘扬党管武装优良传统,认真落实各项拥军政策,着力提升拥军优属工作水平。

五、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构建和谐共生新格局

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倡导后现代、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强化“绿色决定生死”和“绿色GDP”的发展观、政绩观,坚持走生态优先、产城融合、城乡一体、人城共进、智慧个性、包容共享的绿色发展之路,用绿色的方式建设中国化、历史化、乡愁化的美丽城市,建成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城市。

(一)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市域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规范空间开发秩序,优化空间开发结构,引导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城镇化建设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按照主体功能区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完善措施,分类调控,引导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坚持保护的原则,按照“建设生态长江、涵养文化长江、繁荣经济长江”的思路,对标对表、统筹谋划推进宜昌沿江保护与发展,真正把宜昌沿江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和黄金经济带。全面落实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开发建设环境总体规划信息平台,促进全市生态环境区域精细化管理。根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合理确定流域、区域产业类型及规模,严格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优化土地开发及城市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环保搬迁、退城进园。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实行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环境等政策,创造主体功能区建设良好环境。

(二)深入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交通规划、旅游规划等“六规合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绿色化。

推动产业发展绿色化。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开展产业、园区、企业循环化改造,积极开展及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创建,推动全市相关区域或领域循环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商务和民用、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

推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绿色化。加快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行资源利用总量和强度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管理。执行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科学调整建设用地结构。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高耗能行业能耗管控,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严格限制高耗能企业发展,实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开展低碳社区、低碳产业园区试点,争创低碳生态试点城市。因地制宜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节约、清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清洁能源基地。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全面提高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标准。

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加快补齐短板,提高水平,为群众提供更多生态环保的绿色产品,加快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色强市、绿色惠民。大力倡导合理消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全面落实节约理念,构建生活方式绿色化全民行动体系,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倡导绿色出行,坚持公交优先,加快建设城市轨道交通、BRT快速公交系统,构筑贯通城区、覆盖市域的绿道系统,大力发展和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绿色工程,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开展反过度包装、反食品浪费、反过度消费行动。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立健全餐厨垃圾收运监管体系。

(三)全面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全面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加强空气治理。严格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加强重点企业大气污染物监测、监察,重点开展工业污染源、燃煤、扬尘、机动车船排气、饮食业油烟、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的专项管控,实施农作物秸杆禁烧和综合利用,全面淘汰“黄标车”,提升燃油品质,不断降低燃煤在能源消耗中的比重,持续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加强水生态保护。加强水环境污染防治及生态修复,系统整治重点流域受污染水体以及城市内河、湖泊、水库,全面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沿江沿河环境风险源管控,确保重点流域水环境安全;实施供水安全保障工程,持续改善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加强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保障城市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

提升土壤环境质量。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有序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湿,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工程。

保障区域环境安全。建设绿色矿山,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与恢复,以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有毒有害物质、核与辐射等为防控重点,大力推进污染治理与风险防控的区域、部门联动,全面提升环境风险防范水平。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绿满荆楚”行动,深入开展控绿、造绿、植绿、护绿,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峡库区湿地保护、清江流域水资源保护、新能源建设、流域治理、山体保护与修复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强河库水生态、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湿地保护,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

(四)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环境与发展相融合的综合决策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与资源监管体制,用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建立污染物排放监管、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资源有偿使用、环境信息公开、考核问责等制度,完善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建立和落实重点水源保护地、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实施绿色发展政策,探索实行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补贴交易,推进政府购买环境服务,积极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和水平。严格落实生态建设主体责任、责任,建立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制度,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完善县市区差异化、特色化绩效考核机制。

六、坚持开放发展,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深入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根据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宜昌转型升级新需求,强化开放思维,创新开放路径,完善开放体制,提升开放层次,优化开放布局,加快建设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强市和长江流域开放合作示范城市。

(一)建设开放新平台。牢固树立主动开放、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新理念,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全面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互利互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内陆开放开发试验区。

搭建战略对接平台。深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发挥先行先试优势,用好水陆双向开放区位资源,加快推进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宜新欧”和“宜蒙欧”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三峡经济枢纽新区、三峡城市群等重大战略平台建设,积极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积极对接全省“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提升宜昌战略地位,增强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宜昌作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与荆州、荆门、恩施、神农架等省内城市融合步伐,以长江经济带为轴线,深化与重庆万州和湖南岳阳、常德、张家界等地的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产业发展、交通运输、环境生态、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对接合作,力争三峡城市群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三峡枢纽综合运输体系,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打造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开通“宜新欧”、“宜蒙欧”国际货运班列,打通对接“一带一路”水公铁联运国际物流新通道。谋划建设三峡经济枢纽新区,加快建设集承接长江下游转移产业和中上游转移人口、优化提升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促进三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区。深入学习对接国家四大自贸区,加强对外开放“大通关”建设,争取建设宜昌综合保税区,全面融入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加快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建设,推进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加快申报建设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

创新合作交流平台。加快推进会展平台建设,继续办好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国宜昌长江钢琴音乐节和“三峡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国际研讨会,加快建设宜昌国际博览会展中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展会,充分发挥会展经济效应。加强与港澳台、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合作交流,建立定期互访机制,构建合作交流新模式。加强与省内其他地方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促进互利共赢。加强创新合作机制建设,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拓展合作交流新领域,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及“一带一路”沿线城市、使领馆、重点企业、商会协会、贸易振兴机构、产业服务机构等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性经济文化活动,创新形象宣传与传播方式,传播“文明宜昌、开放宜昌”城市形象。

用好对口支援平台。抢抓三峡对口支援机遇,加强与各对口支援省市联系合作,完善对口支援联席会议制度,深化多领域对接合作,放大平台效应,争取更多支持。抢抓三峡后扶机遇,积极争取对口支援资金、项目、政策,推进坝库区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移民安稳致富。加大对新疆温泉县、西藏加查县支援帮扶力度,鼓励宜昌企业赴新疆、西藏投资项目,拓展宜昌向西开放、融入“一带一路”新通道。

(二)培植开放新优势。充分发挥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与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中心城市、三峡城市群以及周边城市区域合作,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支持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鼓励有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走出国门,推动产品、技术、标准、品牌、服务走出去,促进外贸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巩固和扩大日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扩大沿线国家资源、特色产品进口。鼓励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出海,支持重点企业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产业园、科技园、营销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积极创建对外劳务服务品牌,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建立对外商品展示中心和营销网络,实现优势产品主动外销。鼓励外贸企业和生产企业、外贸企业和内贸企业合作互动,探索建立市外产业集聚区,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体走出去。推进中外合作在宜建设新型园区,创新区域、协会、企业对接的国际合作模式。

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依托宜昌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国内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在产业发展上的分工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招引旗舰项目、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加快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创新招商模式,以先进制造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整合招商资源,拓展招商平台,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来宜投资,吸引企业区域性总部落户宜昌,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资源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

积极深化各类合作。深化与长江三峡集团、中船重工、航天科工、中国兵装集团、武钢集团、中建集团、中交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葛洲坝集团、省交投、湖北能源、鄂旅投等中省单位战略合作,促进互利双赢、共同发展。加强与新疆、内蒙古等地边境口岸及上海、宁波、福州、湛江等沿海城市港口战略合作。加强同国内外友好城市、国际组织的往来交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扩大合作领域。

(三)构建开放新体制。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完善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开放发展环境。

健全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建设,强化信用体系建设,完善法人失信联动惩戒机制,建立公平竞争保障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大力培育开放型市场主体,大力引进生产型和外贸型相结合的大企业、大项目,培育孵化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外贸加工企业,加快建成一批“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开放型市场主体。加快建设精细化工、机电设备、医药、农产品等外贸基地,实施外贸强县强园工程,做大做强优势外贸产业,形成基地带动园区的外贸新格局。扩大化工、医药、机电、农产品等对外出口,大力优化对外市场、产业、产品结构,推动外贸结构转型升级。依托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和内贸流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设宜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

完善流通体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电子商务通关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大宗商品跨境交易,打造跨境电商区域中心。支持发展出口信保、法律援助、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体系,优化进出口流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

营造开放环境。着力打造产业、区位、环境、标准等开放合作竞争新优势。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放宽外资准入门槛,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促进投资便利化。完善开放型经济综合服务体系,以信息化为纽带搭建商务经济综合服务公共平台,建立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对外经济合作、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等公共服务中心。深化外贸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外商、外经、外贸、外事等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打通开放发展通道,形成开放发展合力。建立健全开放发展领导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人才保障体系,全面提升开放发展保障水平。

七、坚持共享发展,着力满足全面小康新期待

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促公平”原则,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直接现实的利益问题,提供更充分、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促进公平正义,打造宜人之城。

(一)全面实施扶贫攻坚精准脱贫。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总要求,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精准帮扶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以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要对象,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化精准扶贫,坚持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精准要求,大力实施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脱贫和社保政策兜底等措施,全面推进武陵山片区和秦巴山片区、清江流域绿色生态经济带、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等扶贫项目和政策落实工作,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高于平均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加快构建全市贫困地区外通内联的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自然村通公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推进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推进宽带网络覆盖贫困村,实施电商扶贫工程。强化政策保障,整合财政、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参与扶贫攻坚,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合力推进脱贫攻坚。

(二)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继续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工程,推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工资保障机制,稳步推进企业依法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和低工资制度。完善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探索推进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治理整顿不合理收入。

(三)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尊重群众利益,回应社会关切,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健康、养老等问题,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宜业之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深化市场配置要素改革,统筹劳动力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优化行政服务,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序流动。更加关注就业问题,不断扩大就业,提高就业质量。鼓励归国留学生和大学、硕士、博士毕业生在宜创业,支持广大市民开展多种形式的自主创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住房保障、财政、金融、产业、民生等政策体系。加快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健全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积极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全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建设宜居之城。按照“雅、朴、净、畅、宁”要求,继续推进“两增两减”,着力减少老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增加基础设施和开敞空间,深入实施城市整理,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创新保障房投融资机制和土地使用政策,更多吸引社会资金,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配套更多的公共停车设施,抢抓棚户区改造政策性贷款机遇,加快各类棚户区、老旧住宅、城中村和城乡危房改造,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让困难群众早日“出棚进楼”、安居乐业。完善物业管理体制,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加快贫困地区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大力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新建、改造一批青少年、职工活动场馆和社区活动场所。推广“全域景区”、“镇当城建”、“村当景建”等成功经验,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建设宜旅之城。积极参与长江沿线国际黄金旅游带建设,全面提升旅游发展的市场化、集群化、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旅游休闲示范城市。优化旅游空间布局,以三峡旅游新区为核心引擎,以旅游交通廊道为纽带,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为依托,以打造旅游线路为着力点,以发展配套产品培育产业集群为手段,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为保障,构建“一城、三带、六区”发展格局,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城市。打造精品景点和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宜昌长江三峡国际旅游度假区、长江三峡游轮中心、清江生态旅游度假区等精品旅游项目,打造长江三峡、两坝一峡、高峡平湖、清江风情、屈原昭君神农游、三国文化游、五峰生态度假区、土家茶乡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擦亮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等旅游城市品牌,积极开发具有浓郁宜昌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优化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全市旅游服务水平。

建设宜学之城。坚持学城共进、教育先行,建设教育事业发达、学习环境优越、优势人才聚集、适宜学习创业、具有创新创造和发展活力的宜学之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名校带动战略,推动优质资源共享,促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及学前教育,优化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基本建成以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城区高中布局,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化特色化发展。突破性发展高等教育,高水平规划建设宜昌大学城,推进在宜高校扩大规模、提升层次,支持三峡大学省部共建、省市共建,力争跻身湖北省“双一流”行列,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来宜建立分校、创办研究院等,打造区域性高教中心。提升职业院校办学品质,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兴办航空学院,构建具有宜昌特色的现代职教体系,打造区域性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心。办好特殊教育。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农村教育、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建设宜养之城。着力打造“养生、养老、养心”品牌,把宜昌建成知名的康养之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工作,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加强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综合防治和职业病危害防治,全面提升医疗水平,建设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建设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和特色体育名城,创建健康城市,打造养生之城。大力扶持中医发展,加快市、县二级综合医院建设,探索组建市县乡医疗联合体,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养老模式,整合优势资源,探索国际国内合作,着力打造养老产业,增加和优化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社区老年护理医院、新型老年社区和农村老年人互相照料活动中心,推进清江康养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大力扶持居家养老,打造养老之城。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促进全社会形成雅朴、恬淡、自然的生活方式,打造养心之城。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倡和鼓励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强化优生优育服务,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帮扶力度。落实人口发展战略,注重家庭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强化社会保障。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将城乡居民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逐步形成“制度合一、服务衔接、功能配套”的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及生育保险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完善低生活保障制度,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加强社会薄弱环节保障建设,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单亲特困母亲、老人、残障人员、流动儿童和妇女、女童等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军转干部安置工作机制,深化住房保障制度创新,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做好残疾人优抚工作。加强对农民工的帮扶、教育、引导管理和服务工作。

(四)继续深化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法治宜昌”、“平安宜昌”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打造国家社会治理典范。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提高智能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法律援助受益面。积极培育壮大社会组织,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和人力物力投入,健全社会治安突出问题排查治理机制,加快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社会风险,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全民安全意识教育,完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强化预防治本,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防止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党组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经济形势分析研判机制、咨询决策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等制度机制,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提高各级党委(党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能力。建强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坚持从严治吏,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调动各级各类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强化基层基础,深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动执政资源下沉,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和基层工作者服务能力,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升发展气场,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群团工作的领导,巩固和发展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合拍共振。弘扬严实作风,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加强制度反腐,加大治庸治懒力度,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确保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实施“七五”普法,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观念。加强党对立法工作领导,用好地方立法权,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精细立法。推进依法行政,全面提高各级党委依据宪法法律履职尽责、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尊重司法规律,促进司法公正,完善对权利的司法保障、对权力的司法监督。坚持“护幼、容错、不赦罪”,在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同时,按照有利于维护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有利于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经济秩序稳定的原则,推进建设性执法司法。

(三)确保“十三五”规划建议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落实《建议》确定的指导思想、发展理念、目标任务、路径举措,从实际出发,科学编制好各级规划纲要和各类专项规划,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力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省级层面规划。各级各类规划要增加明确反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指标,增加政府履行职责的约束性指标,明确考核评价的具体标准。各级党组织要坚持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明确责任分工,强化督促检查,加强考核问责,完善落实链条。广大党员干部要解放思想,担当作为,真抓实干,把“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转化为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的生动实践。

市委号召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全市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宜昌实施,为宜昌实现“两个率先、两个进位”,加快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而努力奋斗!

——《三峡日报》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